二硝基酚
Dinitrophenols
- 商業上最重要的二硝基酚是2, 4-二硝基酚(DNP),是種無味的黃色固體,能用來製造染料、木頭防腐劑、炸藥、殺蟲劑。
- 二硝基酚被用在減肥藥中,但在1938年被禁止使用,不過可能使用其他的商品名稱銷售。
- 它會進入空氣、水和土壤中,且不易蒸發到空氣中。
- 當它與土壤微粒結合後,可防止它隨著雨水進入土壤深處。
- 魚體不會製造生成二硝基酚。
- 會因為吸入含有二硝基酚的廢棄物處理場、垃圾焚化場空氣或吸入汽車廢氣以及接觸受二硝基酚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暴露到。
- 短期內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3-46毫克的二硝基酚,或長時間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4毫克會導致人類死亡。長期吸入40 mg/m3二硝基酚的空氣也會造成死亡。
- 並未將二硝基酚歸類為具有致癌性物質。目前仍沒有二硝基酚對人或動物致癌作用的研究。
本文重點
【二硝基酚(dinitrophenols), CAS # 51-28-5】暴露到二硝基酚主要是因為吸入的空氣、飲用的水和食入的食物含有此化學物質。在低濃度時,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會造成白內障、嚴重的皮膚紅疹和降低白血球數量;在高濃度時,則會增加心跳和呼吸速率甚至造成死亡。
一、什麼是二硝基酚(Dinitrophenols)?
二硝基酚是種人造的化學物質,在環境中並不會天然形成,共有六種不同的二硝基酚。
商業上最重要的二硝基酚是2, 4-二硝基酚(DNP),是種無味的黃色固體,能用來製造染料、木頭防腐劑、炸藥、殺蟲劑、顯影劑和其他化學物質。
1930年代二硝基酚被用在減肥藥中,但在1938年被禁止使用,不過可能使用其他的商品名稱銷售,像Caswell No.239、Sulfo Black B和Nitro Kleenup。使用的商品名稱僅供識別之用,並不意味著美國毒性物質及疾病登記署(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ATSDR)或美國衛生與人群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
二、二硝基酚進入環境中如何變化?
- 二硝基酚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會進入空氣、水和土壤中。
- 二硝基酚可經由其他化學物質在空氣中反應而形成。
- 二硝基酚也可能透過垃圾掩埋場、儲油罐洩漏,或在製造和運輸過程中因意外滲漏進入環境。
- 二硝基酚微溶於水,但不易蒸發到空氣中。
- 二硝基酚可在水和土壤中被微生物或其他化學物質緩慢分解。
- 二硝基酚與水中微粒結合後,會下沈到底泥。
- 二硝基酚與土壤微粒結合後,可防止它隨著雨水進入土壤深處。
- 魚體不會製造生成二硝基酚。
三、我在什麼情況下會暴露於二硝基酚(Dinitrophenols)?
- 吸入製造或使用二硝基酚的工作場所空氣。
- 吸入含有二硝基酚的廢棄物處理場、垃圾焚化場空氣或吸入汽車廢氣。
- 接觸廢棄物處理場附近受二硝基酚污染的土壤或水。
- 食入廢棄物處理場附近受二硝基酚污染的土壤或水。
四、二硝基酚對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二硝基酚對健康影響的大部分訊息是來自於過去使用含有二硝基酚處方減肥藥之病人的研究。
短期內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3-46毫克的二硝基酚,或長時間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4毫克會導致人類死亡。長期吸入40 mg/m3二硝基酚的空氣也會造成死亡。
會造成有害影響的二硝基酚攝取量是因人而異。在短期或長時間吞下低至每天每公斤體重1毫克,或高至每天每公斤體重46毫克的二硝基酚已經發現會增加基礎代謝率(在完全休息時所使用的能量)、出汗、體重流失、心跳和呼吸速率以及體溫。
一些人短期或長時間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2-4毫克的二硝基酚會造成白內障,而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4毫克則會造成皮膚紅疹和降低白血球數量。
五、二硝基酚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美國衛生與人群服務部(DHHS)、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和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並未將二硝基酚歸類為具有致癌性物質。目前仍沒有二硝基酚對人或動物致癌作用的研究。
六、目前有任何的醫療檢驗讓我知道我已經暴露於二硝基酚嗎?
醫療檢驗能測量血液、尿液和組織中二硝基酚的量或其分解物,然而,這些檢驗也許需要特殊的設備才能執行,因此無法在醫師的診所內進行檢測。
七、國內外法規
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建議在允許游泳的湖泊和河流中,二硝基酚的濃度不應該超過70 ppb,並根據空氣清淨法案將二硝基酚列為有害空氣污染物(hazardous air pollution, HAP),亦要求排出或洩漏超過十磅以上的二硝基酚到環境中時必須通報美國環保署(U.S. EPA)。
原文出處:ATSDR(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原文連結:http://www.atsdr.cdc.gov/toxfaqs/tf.asp?id=728&tid=132
翻譯連結:請按滑鼠右鍵另存檔案
翻譯者:林建維(台北醫學大學)/校稿:鍾季容老師、黃詠愷老師
審稿: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江宏哲主任、黃柏菁助研究員、李愛羣博士後研究員、姚凡壹研究助理、江威誼研究助理、徐如欣研究助理
重點摘錄:張惠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