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第三丁基醚
Methyl tert-butyl ether
- MTBE用作為無鉛汽油的添加劑。
- MTBE可溶於水,並可進入地下水中。
- 會經由以下方式暴露到MTBE,如:吸入汽車廢氣、吸入靠近高速公路或城市的空氣、飲用水,泳池水,或洗澡水中含有MTBE。
- 暴露後可能會有頭痛、噁心、暈眩,以及精神錯亂的現象產生。老鼠研究中提出喝入MTBE可能會導致肝臟與腎臟的損害,以及影響神經系統。
- 目前並無證據證明MTBE會導致人類罹患癌症。有一個老鼠研究發現當長期吸入會導致腎臟癌。另一項老鼠研究則發現長期吸入會導致肝臟癌。DHHS、IARC以及U.S. EPA都尚未將MTBE歸類為致癌物質。
- 可由呼氣、血液、或尿液檢驗出來。
- U.S. EPA已公布飲用水中的暴露量不得超過4 mg/L,ACGIH規定工作場所中MTBE於空氣中的含量不得超過40ppm。
本文重點
【甲基第三丁基醚(Methyl tert-butyl ether, MTBE), CAS # 1634-04-4】,為一種易燃液體,用作為無鉛汽油的添加劑。飲用或吸入甲基第三丁基醚會導致噁心,鼻子與喉嚨不適,以及造成神經系統的影響。
一、什麼是甲基第三丁基醚(Methyl tert-butyl ether, MTBE)?
甲基第三丁基醚為一種易燃液體,具特殊且難聞的氣味。甲基第三丁基醚是由異丁烯(isobutylene)和甲醇(methanol)的混合化學 物,自1980年代起就已用作為無鉛汽油的添加劑,達成更有效的燃燒效果。甲基第三丁基醚也可用於溶解膽結石。這種治療是透過特殊的管子植入甲基第三丁基 醚直接進入病患的膽囊中。
二、甲基第三丁基醚進入環境中如何變化?
- 甲基第三丁基醚會從打開的容器或地表水中迅速蒸發,所以通常是以空氣中水汽的形式出現。
- 少量的甲基第三丁基醚可溶於水,並可進入地下水中。
- 甲基第三丁基醚可在地下水中存在很長的時間。
- 甲基第三丁基醚會以微粒的方式附著於水中,最終會沉降至水底成為底泥。
- 甲基第三丁基醚在空氣中可迅速被太陽光分解。
- 甲基第三丁基醚在動物及植物體內不常見。
三、我在什麼情況下會暴露於甲基第三丁基醚?
- 當在抽取汽油時,接觸到皮膚或呼吸到受污染的空氣。
- 吸入汽車廢氣。
- 吸入靠近高速公路或城市的空氣。
- 飲用水,泳池水,或洗澡水中含有甲基第三丁基醚。
- 接受以甲基第三丁基醚進行的膽結石治療。
四、甲基第三丁基醚對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短時間內吸入少量的甲基第三丁基醚可能會引起鼻、喉的刺激。有些人表示於抽取汽油、駕駛車輛、或工作於加油站時暴露到甲基第三丁基醚,會有頭痛、噁 心、暈眩,以及精神錯亂的現象產生。然而,這些情況下暴露到的甲基第三丁基醚含量仍是未知。此外,這些症狀也可能是暴露到其他化學物質而產生的。目前尚無 民眾喝入甲基第三丁基醚的資料。老鼠研究中提出喝入甲基第三丁基醚可能會導致腸胃道的刺激,肝臟與腎臟的損害,以及影響神經系統。
五、甲基第三丁基醚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目前並無證據證明甲基第三丁基醚會導致人類罹患癌症。有一個老鼠研究發現當老鼠長期吸入高濃度的甲基第三丁基醚時會導致腎臟癌。另一項老鼠研究則發 現長期吸入高濃度的甲基第三丁基醚時會導致肝臟癌。美國衛生與人群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國際癌症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以及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都尚未將甲基第三丁基醚歸類為致癌物質。
六、目前有任何的醫療檢驗讓我知道我已經暴露於甲基第三丁基醚嗎?
甲基第三丁基醚以及其分解物,丁醇(butyl alcohol),在暴露後1或兩天內,可由呼氣、血液、或尿液檢驗出來。這些檢驗在大部分的醫院都沒有設置,但可透過具特出器材的專業實驗室檢驗。除上述幾項檢驗外,目前仍無其他檢驗可檢測出甲基第三丁基醚的暴露量。
七、國內外法規
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已公布關於保護孩童的甲基第三丁基醚防護指,並規定1至10天內甲基第三丁基醚在飲用水中的暴露量不得超過4 mg/L,長期暴露量不得超過3 mg/L。
美國政府工業衛生協會(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ACGIH)規定每日工作時數8小時,一週工作時數40小時的工作場所中甲基第三丁基醚於空氣中的含量不得超過40 ppm。
台灣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規定,甲基第三丁基醚的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PEL-TWA)為40 ppm,144 mg/m3。
原文出處:ATSDR(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原文連結:http://www.atsdr.cdc.gov/toxfaqs/tf.asp?id=227&tid=41
翻譯連結:請按滑鼠右鍵另存檔案
翻譯者:林慧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稿:施淑芳老師、林依蒖研究助理
審稿: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江宏哲主任、黃柏菁助研究員、李愛羣博士後研究員、姚凡壹研究助理、江威誼研究助理、徐如欣研究助理
重點摘錄:張惠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