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瀏覽人次:

本站即將終止服務,舊有資訊不再維護更新,於五秒後跳轉至新網站。

硝基苯

Nitrobenzene


本文重點

【硝基苯(nitrobenzene), CAS # 98-95-3】,硝基苯主要作為生產另一個化學品的中間體。重複暴露於高濃度的硝基苯會導致人類血液疾病。


一、什麼是硝基苯(Nitrobenzene)?

       硝基苯為一種工業化學品。硝基苯為一種油狀黃色液體,帶有苦澀的杏仁氣味。它可微溶於水並可蒸發至空氣中。

       硝基苯在工業上大量生產製造。大部分於美國生產的硝基苯是用於製造苯胺(aniline)。硝基苯也可用於生產電機與機械中所使用的潤滑油。少量的硝基苯用於製造染料、藥物、農藥以及合成橡膠。


二、硝基苯進入環境中如何變化?


三、我在什麼情況下會暴露於硝基苯?


四、硝基苯對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少量的硝基苯若直接接觸皮膚或眼睛,可能引起輕微的刺激。重複暴露於高濃度的硝基苯可能會導致高鐵血紅蛋白血症(methemoglobinemia),其中之一的症狀是導致降低血液中攜帶氧氣的能力。若有此症狀時,皮膚可能會變成帶有藍色的色澤,以及會有噁心、嘔吐、呼吸急促等症狀。另外也可能會出現頭痛、煩躁、頭暈、無力、嗜睡等影響。有一些證據表示,吸入高濃度的硝基苯可能會損壞肝臟。

       動物研究報告指出硝基苯會對血液與肝臟產生影響。餵食雄大鼠單一劑量的硝基苯即導致其睾丸損壞以及精子含量下降。


五、硝基苯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目前並無研究顯示硝基苯可導致人類癌症。動物研究中指出,吸入硝基苯會加速肝臟、甲狀腺以及腎臟的腫瘤生長。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已將硝基苯歸類為人類可能的致癌物質(2B)。


六、目前有任何的醫療檢驗讓我知道我已經暴露於硝基苯嗎?

       硝基苯可與紅血球反應產生高鐵血紅蛋白(methemoglobin)。若近期內暴露於硝基苯,身體血液中的高鐵血紅蛋白含量會升高,且此含量是可被測量的。然而,有些毒性化學物也會產生高鐵血紅蛋白,所以此測量並無法直接作為暴露硝基苯的檢驗。

       長期暴露於硝基苯,可透過尿液中的硝基苯分解物,p-硝基苯酚(p-nitrophenol)與p-氨基苯酚(p-aminophenol),檢測出來。這項檢驗需要特殊的儀器且在一般醫師的診所並無設置。此項檢測並無法得知硝基苯的暴露量或會產生什麼樣的健康危害。


七、國內外法規

       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建議湖水或河川中的硝基苯含量應限制於17 ppm,以避免人類飲用水或食用魚類時產生健康上的危害。

       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規定排放、洩漏或意外釋放1磅以上的硝基苯時須向該署報告。

       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設立了工作場所中硝基苯的允許暴露限值(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為每日工作時數8小時,一週工作時數40小時的工作場所,其空氣中硝基苯含量不得超過5 mg/ m3

       美國政府工業衛生師學會(the 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and Industrial Hygienists, ACGIH)以及美國國家職業安全及健康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也建議工作場所中硝基苯含量應限制於5 mg/ m3。此美國政府建議已於1999年7月更新。

       台灣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規定,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PEL-TWA)為1 ppm,5 mg/m3


名詞解釋

致癌性(Carcinogenic):可導致癌症的。

蒸發(Evaporate):改變形成蒸氣或氣體。

毫克(Milligram, mg):千分之克。

國家優先整治表(National Priories List):國家危險廢棄場的整治清單。

殺蟲劑(Pesticide):可殺死害蟲的物質。

百萬分之(ppm):百萬分之。

腫瘤(Tumor):異常的細胞組織。



原文出處:ATSDR(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原文連結:https://wwwn.cdc.gov/TSP/ToxFAQs/ToxFAQsDetails.aspx?faqid=531&toxid=95
翻譯連結:請按滑鼠右鍵另存檔案
翻譯者:林慧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校稿者:黃詠愷老師
審稿: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姚凡壹研究助理
重點摘錄:張惠華教授



上一頁回「環境毒物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