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瀏覽人次:

本站即將終止服務,舊有資訊不再維護更新,於五秒後跳轉至新網站。

氰化物

Cyanide


本文重點

【氰化物(Cyanide), CAS #74-90-8, 143-33-9, 151-50-8, 592-01-8, 544-92-3, 506-61-6, 460-19-5, 506-77-4】暴露在高劑量下的氰化物會傷害大腦和心臟,也有可能導致休克和死亡;低劑量下有可能造成呼吸困難、心絞痛、嘔吐、血壓改變、頭痛和甲狀腺腫大。


一、什麼是氰化物(Cyanide)?

      氰化物常和其他化學物質合成化合物,簡單氰化合物的例子有氰化氫、氰化鈉和氰化鉀。特定的細菌、真菌和藻類會產生氫化物,在一些食物和植物中也能找到它的蹤跡。在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說杏仁、小米、青豆、黃豆、菠菜、竹筍和樹薯(一些熱帶國家的主食)中,氰化物會自然與糖分子或其它天然形成的化合物結 合,不過在美國,植物中可食的部分,包含從樹薯製作成的木薯粉中卻含有相對來說少量的氰化物。

      氰化氫是一種無色,帶有淡淡苦杏仁味的氣體;氰化鈉和氰化鉀兩者也都是會於潮濕的空氣中散發苦杏仁味的白色固狀晶體。氰化物和氫化氫常用以電鍍、冶煉、製造有機化合物和塑膠品、製成相片、薰蒸船隻以達到滅疫效果,同時也會用在一些採礦的過程。


二、氰化物進入環境中如何變化?


三、我在什麼情況下會暴露於氰化物?


四、氰化物對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在環境中,不太可能暴露到大量足以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的氰化物。暴露氰化物產生的傷害嚴重程度取決於暴露氰化物的形式,像是氣態的氰化氫或氰化鹽類。短期間內暴露在高劑量下的氰化物會傷害大腦和心臟,也有可能導致休克和死亡。多年都長期吸入少量氰化氫的工人會導致呼吸困難、胸痛、嘔吐、血壓改變、 頭痛和甲狀腺腫大。


五、氰化物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目前還沒有報導指出氰化物會對人類或動物致癌。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判定,氰化物尚未被歸類為致癌物。


六、氰化物對孩童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孩童暴露氰化物所受到的健康影響與成人相似。杏桃果核(apricotpits)含有組成複合醣類的氰化物,孩童若大量食用會導致呼吸急促、低血壓、 頭痛、休克甚至死亡。目前還沒有報導指出氰化物會直接造成人類先天性缺陷,不過以樹薯為主食的熱帶地區,若母親在懷孕期間暴露在氰化物和硫氰酸鹽 (thiocyanate)會產下甲狀腺腫大的小孩。食用樹薯的實驗老鼠會產下有先天缺陷的小老鼠;而飲用水含氰化鈉的老鼠,其生殖系統也會受到有害影響。


七、在家中如何減少暴露於氰化物的風險?

      一般族群暴露氰化物最常見的途徑就是吸菸,因此家庭成員若能盡量避免抽菸就能減少暴露。發生火災時,應立即從大樓撤離,因為塑膠品經燃燒後會產生含氰化物(以及一氧化碳)的氣體,吸入後會導致昏迷或死亡。含氰化物的煙霧會從燃燒特定塑膠製品中產生(例如:聚丙烯醯胺、聚丙烯、聚氨酯)。

      有些植物天然存在氰化物,一般在可食用的部位含量很少,但樹薯含量較高。像杏桃、蘋果和桃子這類種子表面有凹洞和的水果,其果核可能含有大量會釋放氰化物的化學物質,因此民眾應避免食用這些水果的果核與種子,以防止氰化物中毒的意外。


八、目前有任何的醫療檢驗讓我知道我已經暴露於氰化物嗎?

      目前已有醫學檢測能從血液和尿液測出氰化物的含量,雖然說少量的氰化物本來就能在血液及尿液中被檢測到。若有疑似氰化物中毒的狀況則能測出組織中的含量,但其會迅速地從體內排出,因此檢測應於暴露後立即執行。如果從一個人的口氣中聞到杏仁般的味道會使醫生察覺其有暴露到氰化物的警訊。


九、國內外法規

      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對飲用水提出含氰化物可接受含量之規定,最高含量為0.2 ppm。

      美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協會(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限制在工作場所中,其氰化氫和大部分氰化鹽類的含量不超過10 ppm。

      台灣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規定,氰化物(以氰根計)的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PEL-TWA)為5 mg/m3



原文出處:ATSDR(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原文連結:https://wwwn.cdc.gov/TSP/ToxFAQs/ToxFAQsDetails.aspx?faqid=71&toxid=19
翻譯連結:請按滑鼠右鍵另存檔案
翻譯者:黃琬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稿:施淑芳老師、黃詠愷老師
審稿: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江宏哲主任、黃柏菁助研究員、李愛羣博士後研究員、姚凡壹研究助理、江威誼研究助理、徐如欣研究助理
重點摘錄:張惠華教授



上一頁回「環境毒物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