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瀏覽人次:

本站即將終止服務,舊有資訊不再維護更新,於五秒後跳轉至新網站。

新聞訊息

[新聞解讀] 臺北市衛生局驗出含有防腐劑-苯甲酸、己二烯酸之米濕製品



發布日期:2015-08-19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至各傳統市場、麵攤、米濕製品專賣店等地點抽驗米濕製品(米粉、粄條、米苔目、糕粿類等),共計採樣56件產品,檢驗結果3件不符規定,其中1件港式蘿蔔糕檢出防腐劑-苯甲酸(Benzoic Acid) 1.22 g/kg (糕餅/1.0 g/kg)、1件米苔目及1件麻豆碗粿檢出防腐劑己二烯酸(Sorbic Acid) 0.48及0.1 g/kg (米苔目、碗粿/不得檢出)不符規定,不合格率5.36%,違規產品並已全面下架,不得販售。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於購買時應多注意產品是否冷藏販售、包裝是否完整、顏色及氣味是否有異常等,以確保產品的衛生與安全,因防腐劑大多為水溶性,建議消費者可選用有包裝且標示完整之產品,並於烹調前用清水浸泡40分鐘,使防腐劑釋出,再將浸泡水丟棄;或於烹調時將鍋蓋打開使其揮發,以減少防腐劑的殘留量。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製作業者勿濫用食品添加物,應重視製作過程、環境衛生及自主管理情形,包括產品的品質衛生、人員、設備及環境衛生等,由於米濕製品屬高水活性產品,常溫下極易使微生物繁殖,故經生產後,於批發、零售或供麵(店)攤使用時,皆應儘可能冷藏保存於7℃以下,並採「先進先出」原則,以維持產品的新鮮與品質。

《新聞來源:臺北市衛生局/2015年8月17日發布》

(以下問與答,點擊題目可顯示答案)

Q&A
Q:什麼是苯甲酸,什麼是己二烯酸,使用之目的是什麼?
A:

苯甲酸係由苯衍生之羧酸,己二烯酸又名山梨酸,皆是合法之食品添加物,在食品加工業上當成防腐劑使用,用以延長食品之保存期限,預防食品中毒。

Q:食品中苯甲酸或己二烯酸之來源為何?
A:

苯甲酸天然存在於某些植物如梅、蔓越莓或蜂蜜中。為了延長食品保存期,苯甲酸或己二烯酸也常運用於食品加工業之合法防腐劑,故於調味醬料、水果製品、豆製品及乳製品中均可能存在。一些非經允許之食品如麵製品中亦可能有違法添加之情形。

Q:苯甲酸對健康有何影響?人體如何排除?
A:

根據TOXNET資料,成人高劑量攝入苯甲酸1~1.5 g/kg/day會產生胃痛、噁心和嘔吐,小孩高劑量攝入200~300 mg/kg/day會引發乳酸中毒。除非高劑量攝入導致中毒,否則,苯甲酸進入胃部後,會以離子狀態存在,進入腸道後會快速且完全被吸收。苯甲酸與甘胺酸結合,變成馬尿酸由尿液排出,一般認為無害。

Q:己二烯酸對健康有何影響?人體如何排除?
A:

根據TOXNET資料,高劑量攝入2 g/kg己二烯酸可能造成腸阻塞。除非高劑量攝入導致中毒,否則己二烯酸是脂肪酸的一種,與天然存在之己酸 (caproic acid) 同樣的途徑被代謝,一般被認為無害。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營養會議系列報告(FAO nutrition meetings report series) 指出85%的己二烯酸會以二氧化碳形式排出人體,0.4%存在糞便,2%以二氧化碳與尿素形式由尿液中排除。

Q:苯甲酸之建議攝取量為何?
A:

台灣目前並未對苯甲酸有每日容許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之規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建議苯甲酸口服攝取量(Oral reference dose, oral RfD)為4 mg/kg /day、歐盟(EU) 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FAO/WHO)之聯合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建議之每日容許攝取量為 5 mg/kg/day。

Q:己二烯酸之建議攝取量為何?
A:

台灣目前並未對己二烯酸有每日容許攝取量之規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己二烯酸是屬於低毒性防腐劑,將其歸類為公認安全物質(GRAS)。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之聯合國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與歐盟建議之每日容許攝取量均為25 mg/kg/day。

Q:民眾如何避免食入過量之苯甲酸或己二烯酸?
A:

散裝或來路不明之食品經常有標示不清,惡意遺漏添加物之標示,或甚至常宣稱「本品絕對不含防腐劑」但實際上不然,故消費者選購食品時應購買有信譽之產品,並對於產品之添加物種類詳加瞭解,對本身較有保障。

更詳細內容請參閱食藥署健康風險評估資料專區苯甲酸-民眾版》《己二烯酸-民眾版》

 

  1. 己二烯酸-專業版》食藥署健康風險評估資料專區
  2. 蘿蔔糕、米苔目、碗粿等的解釋-食品行生管理法第十二條函釋
  3. TOXNET搜尋《Benzoic Acid》《Sorbic 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