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知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長期暴露於交通相關的空氣污染對於台灣中年居民的影響:橫斷式的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發布日期:2015-03-30
過去以來,長期暴露空氣汙染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備註的影響,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在此背景下,該研究欲探討亞洲中年居民平均暴露一年交通相關的空氣污染,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相關性。該項研究在台北進行,在2009-2011年間共追蹤689名志願者,平均年齡為35-65歲,追蹤對象皆為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之世代追蹤研究的對照組。研究使用歐洲空氣汙染世代追蹤研究(European Study of Cohorts for Air Pollution Effects, ESCAPE)所發展的土地利用回歸模式(land-use regression model),評估城市中每位追蹤對象一年平均暴露交通相關的空氣汙染物濃度,如PM10 (粒徑小於10 μm的懸浮微粒), PM2.5 (粒徑小於2.5 μm的細懸浮微粒), 二氧化氮(NO2)與氮氧化合物(NOx),以及環境中PM2.5的吸光度。
研究結果發現追蹤對象一年平均暴露44.21 ± 4.19 μg/m3的PM10、27.34 ± 5.12 μg/m3的PM2.5以及城市中PM2.5的吸光度為(1.97 ± 0.36)× 10-5 m−1。以多變量迴歸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es)結果顯示,PM2.5的吸光度每增加1.0× 10-5 m−1,左側CIMT增加4.23 % (95 %信賴區間為0.32-8.13);PM10濃度每增加10 μg/m3,左側CIMT增加3.72 % (95 %信賴區間為0.32-7.11);NO2濃度每增加20 μg/m3,左側CIMT增加2.81 % (95 %信賴區間為0.32-5.31);NOx濃度每增加10 μg/m3,左側CIMT增加0.74 % (95 %信賴區間為0.08-1.41);沒有證據指出右側CIMT也具有這些相關性,PM2.5的濃度也與這些研究發現沒有相關性。因此,該項研究結果認為PM2.5的吸光度、PM10濃度、NO2濃度與NOx濃度顯示,長期暴露交通相關的空氣污染與亞洲35-65歲的中年成人動脈粥狀硬化具正相關性。
備註: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指的是頸動脈的內膜加上中層的厚度,經常被應用於流行病學研究與臨床試驗,通常可代表早期動脈粥狀硬化的程度,與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有很高的相關性。
資料來源:
Su TC, Hwang JJ, Shen YC, Chan CC. 2015.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Long-Term Exposure to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in Middle-Aged Residents of Taiwa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全文下載: